“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启动会议顺利召开

时间: 2007/09/06   作者: 办公室   点击:
        
 
                  
 
 
 
 
  一万亩核心试验区,100万亩示范区,1000万亩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225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9.8亿元。这组和粮食有关的数字,“十一五”期间将有望在湖南变成现实。
   2007年7月4日,由我校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启动会议在湖南宾馆顺利召开。湖南省人民政府甘霖副省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湖南省科技厅王柯敏厅长、刘小明副厅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罗志宏主任,省农业厅雷秉乾总农艺师,省粮食局皮祖玉副局长,我校周清明校长,项目首席专家青先国研究员、长沙市政府曾慧明副秘书长、益阳市政府肖彬副市长、衡阳市政府陈新文副市长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和省粮食局、湖南省农科院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和相关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所在地市科技局、农业局负责同志,共计90余人。浏阳市、耒阳市、赫山区3个核心试验区及汉寿县、安乡县、华容县、湘乡市、醴陵市、冷水滩区6个技术示范区所在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还向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协调领导小组递交了课题执行责任书。 
    会上,省科技厅厅长王柯敏总结了该工程的第一阶段即2004~2006年的进展和验收情况,该工程共筛选出40个优质专用稻新品种、新组合,组装了节本增效技术模式5类11套,在3个核心试验区、12个技术示范区、35个技术辐射区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增产稻谷170万吨,增加产值22亿元,农民增收18亿元。
     甘霖副省发表讲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是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继“湖南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后继续实施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科技支撑工程,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重大作用,要求相关部门和课题组必须按照课题总体目标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产学研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我校周清明校长表示,我校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和联系,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确保项目实施。通过加强集成、联合攻关和集中示范,在长江中游南部地区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水稻丰产高效技术体系,较大幅度地提高湖南水稻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并辐射和影响南方其他省区,为促进我国稻田生态环境改善、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