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与示范”项目课题通过验收
10月18日,湖南省科技厅在长沙组织相关专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我校等单位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与示范”的5个课题进行了财务验收和任务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各课题执行情况和财务情况的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质疑和讨论,认为该项目的5个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达到了各项考核指标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财务验收和任务验收。
“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与示范”是2007年部省会商确定,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实施的一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围绕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组合的选育、高效安全制种技术研究、“种3产4”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的育、繁、制、推的一体化研究开发思路,下设有广适型超级杂交中稻组合的选育、广适型超级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广适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广适型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繁殖制种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种3产4”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5个课题,组织了湖南、湖北、福建、四川等4个省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优势单位协助攻关。2007年启动实施以来,创制了广适型超级杂交稻亲本与材料60余份;选育了广适型超级杂交早、中、晚稻新组合7个,其中3个获得农业部超级稻认定;研创了温敏核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三层穗法”新技术、“冷水灌溉+自然低温”超产繁殖技术、母本直播制种配套技术、两系法制种纯度监测程序与方法4项繁殖制种新技术与新方法;突破了突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技术、超级杂交稻抗倒高产技术、双季双超栽培技术、超级杂交稻旱作覆膜栽培技术等4大栽培关键技术。在湖南、广西等省建立了不育系繁殖基地2420亩,制种基地19.78万亩,两系不育系百亩繁殖平均亩产325.8公斤,三系不育系百亩繁殖平均亩产241.7公斤。在湖南、四川等省建立示范基地35个,针对区域特点集成示范了早超+晚优、早超+晚超、早优+晚超、中超、晚超等5个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累计示范广适型超级杂交稻3354万亩,增产稻谷486.33万吨,增加产值97.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申报发明专利5个,授权专利1个;申报新品种权38个;获新品种权授权18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编写著作和培训教材4部,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0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74人;培训农业技术骨干500人次、技术应用和推广人员4500人次、农民51万人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选育了一批在长江流域稻区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突破了一批广适型超级杂交稻高产、稳产、高效、安全的繁殖制种技术与栽培技术,而且培育了一支在长江流域从事超级杂交稻育、繁、制、推的科研攻关队伍。为促进超级杂交稻的发展、提升长江流域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做出该项目应有的贡献。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