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制种中,由于可育温度范围很窄,繁殖十分困难,通常采用冷水串灌和海南冬繁的方式。但冷水串灌繁殖基地投入资金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冷灌用水与大面积生产用水相冲突、产量不高、质量较差;海南冬繁风险大、产量低、质量差及不育起点温度容易上漂。针对这一问题,以陈立云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研究”,并获重要成果。
9月27日,湖南省科技厅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该研究利用全国800多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象资料,根据不同不育起点温度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可育和抽穗扬花期安全对温度的要求,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成功研制出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选择和育性敏感期安排计算机决策系统。应用该系统筛选到云南临沧等一些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不育起点温度为23.5度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其成功概率可达100%。同时,根据该系统筛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为22度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云南保山,研究课题组在该繁殖基地的施甸县水长乡对自育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进行了较大面积繁殖。专家组选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测产,亩产达562.5kg,创造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好纪录。
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汇报、查看相关技术资料、观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选择计算机决策系统演示、考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繁殖现场和测产验收后,一致认为: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最高亩产只有400kg,一般亩产只有150kg,且在以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成功概率较低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产量亩产达562.5kg,确实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的突破。该技术能做到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完全可以替代冷水串灌和海南冬繁,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成果;该成果对促进两系杂交水稻的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达到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科创平台管理中心 胡泽友 唐文帮)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