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农民需要科技致富领军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梯。但科学技术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它还需要有良知、有责任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脊背作为桥梁,农业现代化尤其如此——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关键在于以科技来武装农民。
石雪晖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大学校园里的果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她还是一个20年如一日,利用节假日下乡服务农民,年近60的“义务技术员”,她更是一个创造了农业亩产值“万元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形成“南方吐鲁番”的“葡萄教授”。
做潜心书斋的教授不易,做走入田间地头,在农民心中发芽的教授更难。石雪晖由“知”而“行”,淡泊为人,辛勤工作,不但主持研究出“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使优良的欧亚种葡萄成功地在我国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小的南方种植,而且身体力行,数十年风雨奔波,分文不取地示范、讲学,将致富的钥匙交给农民朋友,如此只问耕耘,不享收获,非大智大爱者不能为之。
石教授曾留学日本,对比中日农业,她发现,中国农民和日本农民在观念上有较大差距,比如在水果的采收上,相当多中国农民,盲目追求产量,人为提前水果成熟期,导致品质下降。而日本农民却讲究水果品质,不到成熟决不采摘,而且严格控制产量,让水果大小均匀,形态漂亮。这一观念的不同,导致商品价值的高下之别。农业现代化,转变农民的观念是重中之重,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育农民、帮助农民。石教授的选择,是到农民中去,以农民之想为己想,以农民之富为己富,走过大地,唯留果实累累,不管足印如何泥泞艰难。
科学唯实,石雪晖教授像蚯蚓一样匍匐于大地,作科学的拓垦之行;人生唯美,石雪晖教授品格风范冰雪照人,不求名与利,只留桃李芬芳在人间。贴近大地,偕科学前行,这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所必需的脊梁,石雪晖教授不是盗火者,却胜似盗火者,为农业引路,为农民引路,是当今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农民所需要的科技致富领军人。
(校科技处转自2008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第1版 作者: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