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农大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无情岁月催寒暑,2022年很快就要过去。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前天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提出“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国务院昨天宣布了疫情防控新十条。各种信息表明,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困扰之后,新一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潮蓄势待起。尽管还有疫情、极端天气等诸多不确定性,但醒得早的人早已在摩拳擦掌,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对此我们要及早预判,不能等待不能彷徨,要做好抢跑准备。今天教代会的主题,就是要动员全校同志,为进入新赛道作准备。
本届党委提出“让农大更高效”的奋斗目标,是指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包括民主管理。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尤其重要。农大属于每一个农大人,学校重大决策、重大工作、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全校师生通报,知情才能连通人心,不知情哪来共识和信任?今天会议向大家报告学校的重要工作,我和校长与各位代表并通过大家与全校师生谈心,我所要讲的都是切身感受。我们用心说话,用情做事,希望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达成更大的共识,工作着力点更加聚焦,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追求“让农大更强大”的远大理想。
这几年,我们得天时、地利、人和,全力以赴固底板、补短板、扬优势、强特色、谋长远,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有些工作已经显现出当期效益,更多的工作必定会长远发挥作用。但是,比照省委的要求,比照全省人民的期待和全校师生的愿望,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大差距,绝无任何骄傲自满的理由,全校务必牢记“满招损、谦受益”,保持谦虚低调。唯有目标专注、意志坚定、头脑清醒,才不会动摇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成功绝非易事,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衷心感谢同志们对我的包容帮助、对党委和行政班子的理解支持,我们在一起干成了很多想干的事情,我深信无数人将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渴望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多的成长机会的年轻教师和学生。这让我真切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很多时候情不自禁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汪国真的《走向远方》来表达。我任何时候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受托人”,复杂的大学管理系统让我时常有本领不足的愧疚和惶恐,为了不辜负组织和所有信任我的人,唯一的办法是更加勤奋工作和虚心学习。面对同志们的肯定,我从没有过丝毫自我膨胀;面对批评,也从未有过半点沮丧。真正出以公心的领导者不应该害怕批评,更何况我所听到的绝大多数批评都是客观且善意的。我个人确实有很多局限和不足,需要诚恳地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和批评。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全校同志加深对一些规律性东西的认识,把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做法升华为我们的大学文化,提炼成我们的工作准则。我相信这对学校事业持续发展一定会有好处,对干部和教师个人发展也是有益启发。
第一,地方大学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地方发展创造价值。湖南农大只有多为湖南“三农”事业作贡献,才能被关注、受重视、得到支持。我们的地位不是靠什么百年老校、厅级单位、万人规模、有多少个博士硕士点,而在于我们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只有深度思考湖南为什么要办农业大学,深入理解我们为什么而存在,深刻回答我们是否能满足湖南乡村振兴的需要,我们才能找到一切决策的原点和工作着力点。这几年,我们坚持“农大姓农”的办学定位,毫不动摇强化农科优势,明确提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卓越、湖南需要”的办学目标,把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一点一滴落实到扎根湖湘大地办大学上来。在学科布局、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高强度对接我省脱贫攻坚、农业千亿产业、六大强农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粮食安全、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度加工、小型智慧农机、数字治理等等需要,为我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绝大多数时候,省委文件、领导讲话不可能点名讲湖南农业大学应该怎么办,但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会让我们养成这样的政治敏感:想省委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做农民之所盼,主动从中去发现机会、找到目标、确定任务,并且实实在在干出成绩来,让各级党委政府、农业企业、广大农民感受到湖南农大的存在,成为被依靠、被信赖的对象,这就叫同频共振!反之,如果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不紧跟中央、省委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农等方面的战略部署,不与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同步同向,那注定只能是时代大潮中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对学校发展力度空前地关心、重视和支持,足以印证了我刚才讲的这些观点。几任省委书记、省长亲临学校调研指导,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家主要领导以及多位省领导都来过学校,多次听取我们工作汇报,亲自作出批示,给我们提要求、指方向、解决问题,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委厅以及长沙市委市政府、芙蓉区委区政府多方支持下,一些事关学校长远和根本的大事,比如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人才引进、人事编制,我们都获得了政策红利;一些长期困扰且严重影响发展的问题,比如校园用地性质、教工生活区环境改善、历史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周边环境等等,有的得以顺利解决,有的即将得到解决。我们唯有加倍努力,才对得起这份厚爱。在这里,我们可以开列出一长串令人尊敬的名单,随着时间推移,这份名单会显得无比珍贵。
明年我们将迎来办学120周年,筚路蓝缕,学校的每一步前进,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我在国内外很多大学校史馆参观时,都看到有对大学发展给予支持的人和事的陈列展示。作为过去几年学校历史的重要亲历者,我有责任让这些史实准确载入农大历史,铭记在农大人心中。历史经验证明: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得更远!
第二、主动作为的结果是事半功倍,被动行动的结果是事倍功半。用经济学语言讲就是低投入高产出和高投入低产出的区别。只有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才能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看不清形势,不明了政策,怎么可能敏锐捕捉机遇、锚定发展方向?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宏观形势与政策,研究领会省委的有关战略部署。只有在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加强战略规划,及时、准确地识别机遇、用好机遇。谋发展,做事情,被动地去做,等到别人做起来了再去做,与先行一步,哪怕先行半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岳麓山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为学校发展带来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重大平台,还使校园规划利用更加完整,极大优化了周边环境,大幅增加了我们的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从最早我们向省委提出利用耘园基地建设现代农业智谷,到最终成为省委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大决策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主动作为,踩准了“三高四新”战略定位的节拍!三年前,我们开始预判,随着新农科建设深入,农业院校内部必定要进行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因此开始着手盘活房屋资产,将农学院整体搬迁至第十二教学楼,把第一教学楼由C级危房改造升级为B级危房,如果不提前布局做好这件事情,今年我们新增2000多本科生不可能这样顺利入学,4.29事件之后农学院办公和教学场地都将成为大问题,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难以发挥集约效应;如果我们不加强分析研判,加快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体育馆立项建设速度,就赶不上今天省委大力支持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如果几年前不果断决策,聚焦资源大力发展园艺学、作物学、畜牧学三大优势学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单!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被动一步,全局被动。全校都要牢记,资源有限,思想无穷,保持观念不落后,努力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办学成果。
第三,团结金不换。团结不仅仅是力量,还是创新的接生婆,胜利的催化剂。党的二十大号召“团结奋斗”,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严峻复杂的必然要求。团结不是空洞的概念,而应该是切实的行动。我从来没听说过团结搞得不好的单位发展很好,不仅事业发展不好,优秀的人才也很难脱颖而出。如果这些年学校发展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党政一心、全校团结毫无疑问是最宝贵的一条。我们没有内耗,从不折腾,所以能聚精会神,而且说干就干,很多事情一气呵成。在团结的氛围中,大家对未来饱含憧憬,心情舒畅,激情满怀,用高等教育规律的缰绳,拉着思想的奔马,在创业激情的驱动下,在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全校师生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不断有创造的欲望,不断有令人振奋新的办学成绩涌现。这种局面来之不易,这种风气难能可贵,请大家珍惜、维护!
第四,一打口号不如一个实际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有的成绩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老一代农大人留下的“朴诚、奋勉、求实、创新”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只能发扬光大,绝不能逊色褪色!实干源于责任心,责任心来自于忠诚度,我们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学校,忠于职守。虽然不能要求人人达到“不问国家给了我什么,只问我给了国家什么”的境界;至少可以要求“先问我给国家做了什么,再问国家给了我什么”或者“少问国家给了我什么,多问我给国家创造了什么”。一个人勇于承担责任,才不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干成一件事情确实不容易,岗位任务性质决定,越是层级高的领导人,抗压耐劳能力就要求越强。一路走来,很多次重大决策,面对看似无法解决的现实困难和等不起的紧迫性,校长表态总是掷地有声,也大大地激励了我。海明威有句名言:“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在人生和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干事创业,领导干部确实需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发展路口。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人需要活在巨大的希望中。经济形势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很好,防疫政策调整后网络传言很多,社会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需要关注。在党和国家特别需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时候,大学作为文明的灯塔,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坚,一定要向我们的学生、向全社会传递信心,通过我们的言论和行动,强烈释放“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信号。我们的各级干部和各位教职工代表,任何时候都要让我们周边的人看到学校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每一位农大人都应该是一盏灯、一把火、一粒种子,愿我们都摆脱冷气,“只是往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断积蓄和传递正能量,带动大家往前走。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大学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强大气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迎来新的辉煌。
点击下载文件: |